本科生教育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

网站首页   ⁄   本科生教育   ⁄   教学大纲   ⁄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   ⁄   正文
《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
作者:管理员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6-05-19

Natural Geography

课程编码:21A52014 学分:4.5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计划学时:72 其中讲课:72 实验或实践:0 上机:0

适用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推荐教材:伍光和,王乃昂,胡双熙等,《自然地理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参考书目:王建,《现代自然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马建华,《现代自然地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王恩涌等,《人文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杨达源等,《自然地理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刘南威,《自然地理学》,科学出版社,2000年。

格雷戈里(英K.J.Gregory),《变化中的自然地理学性质》,商务印书馆,2006年。

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

教学目的:通过对本课程的系统学习,使学生全面地认识各自然地理要素在自然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它们间的相互影响和对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作用。教学中注重各章节间的衔接和联系,加强实习实践环节,使学生在掌握自然地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用综合的观点分析和解决自然地理实际问题,并且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自然地理基础。

主要教学任务在于培养学生利用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地理环境的技能,要求学生了解地球科学的基本知识,理解各种常见的自然现象产生和发展的机理,初步掌握地球科学的基本工作方法,为相关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科学研究工作服务。

课程的基本要求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掌握自然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与前沿。

2、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球所属的太阳系、地球的运动规律及其地理意义、地球的形状和结构等。

3、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地表形态及其发生、发展、结构和分布规律。

4、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气象气候学、土壤、生物和水文等方面的知识结构,包括基本概念及其体系,基本理论与基本原理,了解相应的发展历史与发展趋势。

5、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自然地理环境中各自然地理成分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6、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人类活动和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人类活动对环境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明确合理利用自然、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7、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地域分异规律的基本内容,了解研究地域分异规律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8、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环境观、资源观等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各章节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学时分配建议

绪论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了解自然地理学的任务,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掌握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了解自然地理环境若干问题以及国内外的科学成就,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自然地理学的分科。

[授 课 方 法] 多媒体授课,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

二、自然地理学的任务

三、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四、本书的内容和结构

第一章 地球 建议学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其形状、大小、圈层结构及表面形态结构特征,掌握地球运动规律及其地理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地球运动规律及意义。

[授 课 方 法] 多媒体授课,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第二节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第四节 地理坐标

第五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六节 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

第二章 地壳 建议学时:12

[教学目的与要求] 认识地壳的物质组成及其演变;掌握构造运动、地质构造、大地构造学说以及地震、火山的概念和理论。

[教学重点与难点] 构造运动、地质构造、以及地震、火山的概念和理论。

[授 课 方 法] 多媒体授课,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地壳的组成物质

第二节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第三节 大地构造学说

第四节 火山与地震

第五节 地壳的演变

第三章 大气圈和气候系统 建议学时:12

[教学目的与要求] 认识大气的的组成成分、掌握大气的分层结构及特性;认识常见的气压场,了解大气的热能;掌握大气的湿度及降水;掌握大气的运动规律;掌握主要的大气环流表现形式及分布;掌握气候的形成和变化规律。

[教学重点与难点] 大气的的组成、特性及其运动,气候的形成和变化规律。

[授 课 方 法] 多媒体授课,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和热能

第二节 大气水分和降水

第三节 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

第四节 气候的形成

第五节 气候变化

第四章 海洋和陆地水 建议学时:12

[教学目的与要求] 认识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的规律,了解海水的理化性质及海水的运动,培养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保护意识;掌握海洋、河流、湖泊、地下水及冰川等水域环境的特点及其变化规律。

[教学重点与难点] 河流、湖泊、地下水及冰川等水域环境的特点及其变化规律。

[授 课 方 法] 多媒体授课,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第二节 海洋起源与海水理化性质

第三节 海水的运动

第四节 海平面变化

第五节 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保护

第六节 河流

第七节 地下水

第八节 湖泊与沼泽

第九节 冰川

第五章 地貌 建议学时:12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各类地貌单元的特点、形成过程及其演变规律;了解地貌成因与地貌类型。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主要地貌类型。

[授 课 方 法] 多媒体授课,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地貌成因与地貌类型

第二节 风化作用与块体运动

第三节 流水地貌

第四节 喀斯特地貌

第六节 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

第七节 海岸与海底地貌

第八节 火山地貌

第六章 土壤圈 建议学时:8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土壤的形成和成土因素,土壤的组成和性质;掌握主要的成土过程;了解土壤的空间分布规律和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教学重点与难点] 土壤的基本性质和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

[授 课 方 法] 多媒体授课,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土壤圈的物质组成及特性

第二节 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

第三节 土壤分类及空间分布规律

第四节 土壤类型特征

第五节 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第七章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建议学时:6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生物与环境,种群和生物群落,熟悉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和类型;了解人工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特征。

[授 课 方 法] 多媒体授课,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地球的生物界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

第三节 生物种群和生物群落

第四节 生态系统

第五节 陆地和水域生态系统

第六节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第七节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第八章 自然地理综合研究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并掌握地理环境的整体特征、地域分异规律、人地关系等综合问题;认识人口与地理环境及文化活动与地理环境。

[教学重点与难点] 地域分异规律。

[授 课 方 法] 多媒体授课,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第三节 人地关系研究

撰稿人:邵凤娈 审核人:解伏菊

上一条:地理信息系统(教学大纲)

下一条:《工程估价》教学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