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教育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

网站首页   ⁄   本科生教育   ⁄   教学大纲   ⁄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   ⁄   正文
《历史地理学与环境变迁》教学大纲
作者:管理员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6-05-19

Historical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 Change

课程编码:21A54060 学分:2.0 课程类别:专业任选课

计划学时:32 其中讲课:32 实验或实践:0 上机:0

适用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推荐教材:自编讲义

参考书目:蓝勇,《中国历史地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侯甬坚,《历史地理学探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

自然环境的演变过程以及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通过历史遗留下来的各种文化现象而得以保留。本课程通过系统介绍海岸的伸缩变化,沙漠的推移变动,气候要素和空间结构以及动植物分布区的变化等环境要素的历史演化过程,结合中国历史时期疆域政区的形成和变迁,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交通等经济要素的地理配置和变迁,人口的增殖、分布和迁徙,语言、宗教、风俗、艺术等文化要素在地域上的差异和演变,使学生从时间尺度上理解自然环境变迁对人类历史文化、经济的深刻影响。

课程的基本要求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海岸的伸缩变化,沙漠的推移变动,气候要素和空间结构以及动植物分布区的变化等环境要素的历史演化过程。

2.通过学习,中国历史时期疆域政区的形成和变迁,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交通等经济要素的地理配置和变迁,人口的增殖、分布和迁徙,语言、宗教、风俗、艺术等文化要素在地域上的差异和演变。

3.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自然环境的演变对人类社会的经济、文化的深刻影响。

各章节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学时分配建议(含课内实验)

第一章 绪论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现状;理解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了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认识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现代历史地理学的时空观和人地互动观念

[授 课 方 法] 课堂讲授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历史地理学的性质、归属和学科发展问题

第二节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和手段

第三节 历史地理研究的现状

第四节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意义

第二章 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中国历史气候波动的阶段性,学会分析气候变迁对中国历史社会发展走向的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中国历史气候变化的趋势和特征,气候变化与中华文明演进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授 课 方 法] 课堂讲授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气候波动周期

第二节 第四纪气候变化与人类产生

第三节 冰后期的环境与新石器时代文化繁荣

第四节 黄河文明产生的气候机理

第五节 汉唐盛世与气候波动

第六节 宋元气候变化与宋元历史发展趋势

第七节 明清小冰期与社会波动

第三章 历史时期森林植被变迁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历史时期我国森林分布变迁的基本格局,理解森林植被分布变迁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影响的关系,认识森林植被分布变化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历史时期我国森林植被变迁的大致过程,人类活动对森林植被变迁的影响。

[授 课 方 法] 课堂讲授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历史时期我国森林分布布变迁的基本趋势

第二节 黄河流域文明的推移发展与森林分布变迁

第三节 明清皇木采办与南方森林资源的损耗

第四节 300年来南方山地垦殖与森林资源的损耗

第五节 近现代人口膨胀对森林资源的损耗

第四章 历史时期野生动物分布变迁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历史时期我国主要野生动物分布变迁的情况,理解野生动物分布变化与气候、人类行为等的关系,认识保护生态平衡所面临的矛盾和历史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主要野生动物变迁的过程,野生动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授 课 方 法] 课堂讲授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重要珍奇野生动物分布变迁

第二节 野生动物分布与中国社会发展

第五章 历史时期江河湖沼演变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重要的湖沼的兴衰、盈缩情况,深入认识黄河流域的河湖演变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总结人类在用水问题上的经验教训。

[教学重点与难点] 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过程,长江中下游河道的变迁过程,历史时期我国水文状况的变化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关系。

[授 课 方 法] 课堂讲授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历史时期中国主要江河湖沼演变概况

第二节 黄河的变迁

第三节 长江的演变

第四节 历史时期中国主要江河水文变迁的思考

第六章 历史时期的沙漠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历史时期我国主要沙漠的分布变迁情况,了解沙漠移动的方向,正确认识沙漠化的成因,充分认识沙漠化的危害,并总结阻止沙漠化进一步推移的历史经验。

[教学重点与难点] 沙漠化与西北丝绸之路和绿洲国家的兴衰,沙漠的变迁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授 课 方 法] 课堂讲授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历史时期中国沙漠的分布与移动

第二节 西北丝绸之路的兴衰与沙漠化

第三节 沙漠化与农牧界限的推移

第七章 历史时期的海岸线变迁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认识历史时期海岸变迁的趋势,并探讨海岸变迁对沿海地区社会发展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渤海湾西海岸、长江河口三角洲海岸、珠江三角洲海岸的变迁过程,海岸线的变迁与沿海城市的发展。

[授 课 方 法] 课堂讲授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主要河口、海湾海岸线的变化趋势及成因

第二节 天津成陆与城市发展

第三节 上海成陆与城市发展

第四节 珠江三角洲的发育与广州城市的发展

第八章 历史时期疆域与民族分布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中国历史时期疆域变化大势,掌握近代中外边界分歧的历史原因。

[教学重点与难点] 我国东北、西北、北部、西南、东南疆域的变迁过程,近代中外边界分歧的历史原因。

[授 课 方 法] 课堂讲授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历代王朝疆域变迁概况

第二节 西北边疆的历史演变与现代国际争端

第三节 北部边疆的历史演变与现代国际争端

第四节 东北边疆的历史演变与现代国际争端

第五节 东南沿海境土的历史演变与现代国际争端

第六节 西南边疆的历史演变与现代国际争端

第九章 历史时期政区沿革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政区沿革各阶段的基本情况,认识政区演变与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我国历史时期政区演变的历史过程,政区变化与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政区变化与中国的地名演变。

[授 课 方 法] 课堂讲授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历代基本的行政区划制度

第二节 政区演变与中国自然环境的关系

第三节 政区演变与中国政治制度的关系

第四节 政区演变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五节 政区演变与中国文化发展的关系

第六节 政区演变与中国地名

第十章 历史时期经济区域变迁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古代中国各大时期基本经济区域的构成,理解经济区域形成的原因,并对掌握经济重心东移南迁的过程和原因。

[教学重点与难点] 历史时期我国经济重心的变化的过程,历史时期我国经济重心东移南迁的自然和社会原因。

[授 课 方 法] 课堂讲授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历史时期经济区域变迁概况

第二节 原始农业起源与早期农业发达区

第三节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东移南迁及原因

第四节 近现代中国经济区的演变

第十章 历史时期经济区域变迁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古代中国各大时期基本经济区域的构成,理解经济区域形成的原因,并对掌握经济重心东移南迁的过程和原因。

[教学重点与难点] 历史时期我国经济重心的变化的过程,历史时期我国经济重心东移南迁的自然和社会原因。

[授 课 方 法] 课堂讲授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历史时期经济区域变迁概况

第二节 原始农业起源与早期农业发达区

第三节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东移南迁及原因

第四节 近现代中国经济区的演变

第十一章 历史时期农作物的分布变迁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历史时期重要农作物的分布、变化,了解农作物引进的基本情况,理解农作物分布变化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主要农作物的种植与分布变迁,主要农作物分布变迁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关系。

[授 课 方 法] 课堂讲授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历史时期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

第二节 历史时期水稻分布变迁与社会、环境制约

第三节 高产旱地农作物的引进对农业生态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四节 历史时期中国蚕桑业的发展与丝织业中心的推移

第五节 历史时期中国重要农副业作物分布变迁

第十二章 历史时期都城与工商城市分布变迁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中国历史时期城市建设的几次高潮,了解都城和城市、市镇空间分布变化的基本情况,认识都城与工商业城市发布变迁的政治、经济原因。

[教学重点与难点] 我国古代都城的分布演变及其原因,我国古代经济都会的分布演变及其原因,中国古代城市形制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授 课 方 法] 课堂讲授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都城与工商业城市发布变迁概况

第二节 中国古代都城分布演变与原因

第三节 中国古代城市的选址、形制与中国社会

第四节 农村市镇分布变化与中国社会

第十三章 历史时期交通通道变迁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主要朝代交通通道布局情况,理解水陆交通通道变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掌握大运河、丝绸之路发展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历史时期我国大运河的发展过程,西北丝绸之路的发展过程。

[授 课 方 法] 课堂讲授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历史时期交通通道变迁概况

第二节 中国水陆路交通路线发展与经济区域的演变

第三节 大运河的发展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

第四节 西北丝绸之路的兴衰与中国传统社会

第五节 南方海上丝绸之路与南方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第十四章 历史时期人口与移民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历史上人口迁移的类型,掌握古代中国人口重心空间分布的趋势,认识人口分布变迁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历史时期我国人口分布演变的大趋势,历史时期重要的几次人口大迁移,人口空间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授 课 方 法] 课堂讲授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人口分布变迁概况

第二节 中国人口空间发展与中国社会发展

第三节 典型移民事件与中国社会

第十五章 历史时期文化重心演变与风俗区特色 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历史时期各阶段文化教育发达地区的地理分布概况,掌握中国文化重心东移南迁的过程及原因,以及风俗文化区的分区和形成差异的原因。

[教学重点与难点] 历史时期我国文化重心的变化趋势,历史时期我国文化区变迁的原因。

[授 课 方 法] 课堂讲授

[授 课 内 容]

第一节 历史时期文化区变迁概况

第二节 人才分布与中国文化重心的东移南迁

第三节 学术文化的地理特征

第四节 僧人、寺观的分布与宗教文化的发展

第五节 中国风俗区的历史演变

撰稿人:陆敏 审核人:刘展宏

上一条:地理信息系统(教学大纲)

下一条:《工程估价》教学大纲